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2022-10-05 19:55:17
清明柳
柳樹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吹捧和喜愛,他們贊美它有詩的風韻、舞的倩影、剛的稟賦,甚至有時真分不清,是詩中有柳,還是柳中有詩了。
長長的歲月里,柳樹也與清明,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,講述著生與死、聚與離、人與自然的故事。無論是禁火插柳、踏青賞柳、還是送別折柳,閱盡滄桑的清明之柳的氣質(zhì),可謂有幾分傷情,又有幾分欣喜。
相傳在春秋戰(zhàn)國,介子推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異地十九載。在重耳饑餓難耐,沒有食物的時候,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,為重耳充饑,后來,重耳當上了晉文公,想報答介子推和他的母親,沒想到介子推卻和母親避世于綿山,重耳就派人去山里搜尋,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母子,就想放火燒山,想逼出他們,誰知介子推母子合抱著一棵大柳樹,寧愿被燒死,也不肯出山。重耳知道后,非常傷心,便將介子推母子埋在柳樹下,賜于柳樹名為“清明柳”,并下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,只吃冷食,以寄托哀思。
寒食由此與“柳樹”聯(lián)系起來,同時“清明”與“柳樹”也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后來, 唐玄宗詔令天下,“寒食上墓”,因寒食與清明相接,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了。細雨朦朧中,神色沉重的男女老少去為自己的親人上墳。
路邊,墳堆上,柳枝和迎春,在搖曳生姿,恰似迎接的隊伍,向來人頻頻招手。隨著每一條柳枝,每一朵迎春的顫動,都會在人們的心里,平添幾許傷感。
記憶最深的是,小時候和四姐喜歡去河邊,折一些柳條回家,一邊鬧著讓母親蒸玉米粉嫩芽絆子吃,一邊鬧著讓父親給我們做哨子吹,母親是樂意的,早就端著小簸箕在屋檐下陽光處去摘揀柳芽;父親雖然有些不愿意,可也不愿掃我們的興,就那樣拿起柳條,使勁轉(zhuǎn)動幾下,柳皮和柳桿就分離了。父親輕輕地抽出了柳桿,只剩下一個空心圓桶桶,父親再把上半截用刀子刮薄,一個能吹響的柳哨子就做成了。父親自己先試試,然后笑著叫我和姐姐,吹一個試試,我們一吹,那聲音果然清脆悅耳。
而現(xiàn)在,父母已經(jīng)離開我們好些年了,留給我們的,只有無盡的思念和痛楚。尤其是到了清明,這種思念和痛楚,會更加濃烈,扯人心肺。
每年清明將至時,雨水也會接踵而來,讓我們的心情,總是明朗不起來。這便有了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的傷感和惆悵。也許連老天爺,也在為逝去的人們祭奠哀悼,清明的蒙蒙細雨,敲打著濕潤的泥土,也敲打著游子的心。即使羈旅在外,人們也會對著家鄉(xiāng)的方向遙望,眼角泛起淚花。
而那些柳樹,也在以驚人的速度,不斷生長著,打扮著自己,“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絳”。她也是為了與清明,來一次最美麗的邂逅,楊柳依依醉拂春堤。
“故園腸斷處,日夜柳條新。”柳樹與清明一起,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悲傷的氛圍。當萬物更新,生命萌發(fā),一切欣欣向榮的時候,可摯愛的親人,卻已經(jīng)走遠。
又是一年清明時,就讓我們折下一段柳枝,插在墳頭上,留下對親人的思念,以及對逝者最深切的緬懷和感恩。
微風,輕輕地劃過柳梢頭,葉隨風動,水波泛起了漣漪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