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絡資源 2022-09-02 13:21:46
苦難,是人生的必修課
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。
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,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,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。
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于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。
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,人就會有受挫之感,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。
這種情形發(fā)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。
尋求生命的意義有各種途徑,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(chuàng)造,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;二是體驗,借愛情、友誼、沉思、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。
那么,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,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(chuàng)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,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?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,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,然后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。
然而,第一,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作絕境的境遇,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,或者是永久性的,人不復有未來,不復有希望。
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,因為對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(zhàn)俘來說,煤氣室和焚尸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。
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癥患者,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。
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,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,我們就只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。
第二,不論苦難是否是暫時的,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,就會如弗蘭克所說忽略了苦難本身提供的機會。
他以獄中親歷指出,這種態(tài)度是使大多數俘虜喪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,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,意志消沉,一蹶不振,徹底成為苦難環(huán)境的犧牲品。
所以,在創(chuàng)造和體驗之外,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,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。
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,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于引人出世,通過受苦,人得以救贖原罪,進入天國(基督教),或看破紅塵,遁入空門(佛教)。
與它們不同,弗蘭克的思路屬于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(tǒng),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來發(fā)現苦難的意義的他指出,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,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,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。
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后的內在自由,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,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,因為它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,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,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,是世間任何力量都不能將它剝奪的。
正是由于這個原因,在人類歷史上,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(chuàng)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。
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,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:我只擔心一件事,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