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整理 2024-08-13 15:55:43
粗獷,憂愁,如同獅子一般深刻的臉龐,這就是貝多芬面容給人的印象。羅曼羅蘭寫道貝多芬仿佛天生一副愁苦的面容,人看了都竟禁不住落下淚來。痛苦,悲傷,就如同他一生的悲劇,由里至外的不自覺的流露出來。是的,貝多芬的一生,只能用悲劇來形容。
德國的蓬恩,那是最初養(yǎng)育貝多芬的地方。然而,就是這樣一個沁人心脾的小城,卻與貝多芬的童年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:母親早逝,父親又不停的驅(qū)使他去練鋼琴,有時甚至一關(guān)就關(guān)在屋子里練一天,僅僅是為了他父親的那點虛榮心。當然,對于以后的貝多芬,有這樣一個嚴厲的學(xué)琴環(huán)境無疑是幸運的。但是,音樂從一開始對于他來說,就不是陶冶情操的行為,而是生存的工具,這無疑是殘酷的,為了面包,為了生存,或許音樂從一開始對他就是個包袱。到了十幾歲的時候,全家的生計就壓在了他一人身上,這就更使他無法享受正常孩子應(yīng)擁有的歡樂,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:歡樂從一開始就與他無緣。但這也正是他不尋常之處,要是平常人,真的很難對于自己賴以生存且近乎于被強迫才使用的工具產(chǎn)生興趣,更別說是靈感四射。然而,貝多芬卻做到了,從被強迫到最終靠音樂抒發(fā)自己的哀愁,迸發(fā)出自己的激情與狂野,那肯定是個相當艱難的過程。
如果說僅僅是苦難的生活,那倒也沒什么,因為憑借貝多芬的才華,終能讓世人屈服,就如同他所說的:他是人類靈魂的釀酒師。但上帝似乎不滿于現(xiàn)狀,以至于最終將貝多芬的聽覺也奪了去。對于一位以音樂為生的人來說,沒了聽覺就等于廢人。因為他們需要靠聽覺去感受音樂,去調(diào)整音樂,去創(chuàng)造音樂?上攵跤谕耆?shù)氖聦崒εc貝多芬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,生活的不便,戀愛因此受到的阻礙都沒什么,但若因此告別音樂,我想這肯定會令貝多芬,這個曠世的音樂奇才瘋狂,頹廢。更何況那時的他僅僅才創(chuàng)作了2部協(xié)奏曲,他的音樂生涯才剛剛開始。事實上他也的確經(jīng)歷過這樣一段灰暗的世界,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竟能重新的站起來,繼續(xù)創(chuàng)作,甚至站在指揮臺上奮情揮灑,耳朵聽不到,他就咬著支在鋼琴箱上的木棍感受音樂的振動,那真正的是在用心理解音樂,超越了聽覺的限制,我想,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音樂家,也僅他一人,而能在如此窘境中再次站起的,也定是寥寥無幾。我想,支持他的,除了驚人的信念,就是他隱含在粗獷外表下的仁慈。
是的,他是仁慈的,他的音樂生涯的初衷并非僅僅為了自己的生活,更想讓他的音樂幫助到無數(shù)的象他一般可憐的人,因此他瘋狂的支持著共和制,向往著自由,象英雄一樣的戰(zhàn)斗,就從他聽聞拿破侖稱帝時的狂怒可以窺得一斑。他的曲子給人勇氣,這是只有擁有不向命運屈服的人才有的感情,是只有扼住命運的咽喉的人才有的堅毅,是只有了解人生苦痛與孤獨的人才有的心聲——一切,都從他的音樂中不自覺的流露了出來,影響著人們的靈魂。在這樣的理念的支持下,他最終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奇跡;蛟S,若他沒有遭受到諸多苦難,沒有失去聽覺,也就沒有這些駭世的作品,因為,苦難是他力量的源泉。
我對音樂沒有太大的興趣,然而在我讀完貝多芬的一生后,再去聽他的命運交響曲,竟能感受到,在這樣的樂曲中,蘊涵著一個孤傲不屈的靈魂,散發(fā)著驚人的倔強與強盛的氣息。
最新中考資訊、中考政策、考前準備、中考預(yù)測、錄取分數(shù)線等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