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整理 2024-08-13 15:39:06
泰然處之,安然往之
——讀《蘇東坡傳》有感
“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”,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蘇軾——他的一生中,詩、詞、書、畫,沉淀心中,他和善處世,樂觀積極,能夠在政治上堅持己見,也能夠在世道中心如止水……子瞻在月下漫步,在夜中記夢,雖遭貶謫流放,但仍能在苦難中拂袖而過,翩翩一笑。
縱觀中國古代,蘇軾一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——他的詩與黃庭堅并稱為“蘇黃”,他的詞與辛棄疾并稱為“蘇辛”,他的古文與歐陽修并稱為“歐蘇”,他的書法與蔡襄、黃庭堅、米芾并稱為“書法四大家”……由此可見,無論在哪一個領域,蘇軾都能占據(jù)一席之地,用他的才華展現(xiàn)他的超然物外。
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,最欣賞的必是蘇軾的字畫。因蘇詞屬豪放派,他的字自然就有了瀟灑超脫的意境感;身處他的字畫中,能感受到強烈的不平之意,但在此之外,又會感受到他心胸豁達、樂觀積極的一面。常言道,“字如其人,人如其文”,說的就是他吧。
作為一枚吃貨,驚喜于蘇軾還是一位美食家。中國古代歷史上有66道美食都由他創(chuàng)造,他在被貶黃州時,生活極為窘迫,老友想辦法幫他申請了一塊土地,蘇軾在這里躬耕,居住的地方名為“東坡雪堂”,東坡居士的稱號也就由此而來。之后,蘇軾游覽山水,創(chuàng)造了東坡肉、東坡魚、東坡豆腐等等以其號命名的菜,并寫了很多與美食有關的詩句,如《菜羹賦》《豆粥》《老饕賦》……才有了今天流傳千古的佳文。
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,與李白不同,蘇軾游覽廬山后,并沒有在乎形象或感情,而在乎富有理趣。對于一切事情,都有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”的姿態(tài),他用深入淺出的語句跳出廬山的遮蔽,引出了對人生哲理的感悟與思考。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”,與楊萬里不同,蘇軾瀏覽西湖后,用最美的話道出了景物的形,更道出了耐人尋味深遠的情。
中秋佳節(jié)之際,蘇軾寫下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懷念子由;乙卯正月二十日夜,他寫下“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”懷念自己的妻子王弗;晚年身處蠻荒之地,他寫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表達自己明朗豁達的心境;烏臺詩案屢遭貶謫,他仍淡然一笑,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;身處人世間,四處奔波,卻寫下“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,抒發(fā)內(nèi)心的安然……蘇東坡一生寫下名篇無數(shù),正可謂“成也其詩,敗也其詩”。
蘇東坡作為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,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,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,一個樣樣精通的詩人,他保持著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的理念,用自己的才華橫溢,落在筆墨上,表達著心中的赤子之心。林語堂先生說:“蘇東坡已死,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。但是他留給我們的,是他那心靈的喜悅,是他那思想的快樂,這才是萬古不朽的。”
斯人已逝,我們贊嘆蘇軾璀璨的才華,更欣賞他困境中不變的豁達之心。蘇東坡在晚年時留下了“人皆養(yǎng)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一生。惟愿孩兒愚且魯,無災無難到公卿”的文章,字字血淚,痛斥了自己艱苦的一生,也表達了自己的殷切期望。他的一生,極為坎坷與挫折。他曾這樣描繪自己——問汝平生功業(yè),黃州、惠州、儋州。在做官與貶謫的交錯間,一路整治,在每個地方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源泉。雖一生清貧,但也一生為人坦蕩,功名不過身外之物,無論是被貶,還是在被貶的路上,他都以豁達的心胸面對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泰然處之。
“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理由,只是以此為樂而已”,《蘇東坡傳》的原序中寫道。浮生若夢,似水流年,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!
最新中考資訊、中考政策、考前準備、中考預測、錄取分數(shù)線等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